起步 收藏催生家具热旧祠堂权当作坊 明清家具的收藏,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整个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古旧家具收藏的黄金时期。1986年,中国著名明清家具鉴赏家王世襄编著的一册《明清家具珍赏》,一些精明的港台古典家具收藏家从中洞察到内地民间旧家具存量丰富,极具收藏价值,纷纷涌入,他们深入城乡,与当时城乡供销社联合,低价收购了大量的黄花梨、乌木、鸡翅木等明清家具。 那时候,五邑民间就出现了串街过巷收购古旧家具的“收买佬”。原籍会城现定居美国,仍从事古董和古典家具生意的李根先生,就是当时新会的首批古旧家具的“收买佬”。最初,李根跟随父亲走街串巷在本地收购旧家具,由于民间古旧家具存量较多,人们对旧家具价值知之甚少,收购生意颇为红火,他们当时一天能挣十多元甚至是几十元,颇为可观的收入还吸引了他的几位亲友加入收购行列,成为新会首批收购古旧家具的人。在台山市大江镇,也有很多人先是收购各类旧家具,之后介入古典家具制造行业。 刚开始时,他们仅在五邑地区收购体积较小的古旧家具,随着收购量的增大,五邑地区民间小件旧家具逐渐减少,为寻求发展,他们扩大收购范围,走出五邑,走进了广州西关大户,足迹遍及两广城乡。同时,他们也开始将收购的目标瞄向了大件的旧家具。为了方便运输,他们将大件旧家具拆散分装,运回五邑重新安装。在这一拆一装过程中,他们有了意外的收获,逐渐掌握了明清古典家具的结构、工艺和技法。 早期从事传统家具收购收藏者们在从事收购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和认识到旧家具的潜在价值,不再满足于将旧家具收回来后就转卖出去。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上世纪70年代末,在五邑地区出现了以租用祠堂为简陋作坊,在那里安装大件旧家具的同时,也对轻微破损的旧家具进行简单的加工。这样,从收购到拆装,从拆装到修整,为新会、台山两地仿古家具制作奠定了基础。 传承 不甘只做“收买佬”用功钻研创事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民间旧家具的收购已经不能满足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从事收购旧家具的一班人在古旧家具拆装修整的同时,在新会、台山开始尝试仿制明清古典家具。 享有“岭南鲁班”美誉的明式家具设计大师伍炳亮也是在买卖之间开始尝试维修旧家具,并接触了许多专家,从中研究学习,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最初,我们做家具多是模仿,做工很粗糙,不倒模。1987年的一天,我来到台山端芬镇一位打金师傅的家里,看到了一张清代中后期的鹅卵形台凳,造型无比精美,我非常喜欢,但是对方不肯卖。后来,我用黄花梨做原料,加上自己的创意,做出一件仿品,从那时起,我开始专攻古典家具的创新设计。”伍炳亮说。从此,伍炳亮开始为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精选上等名贵的木材,精心构思,在吸取明清家具精华之外,推陈出新,精雕细刻出一件件家具精品。20多年来,伍炳亮创新设计的明清式艺术家具,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并在各类展会中屡获殊荣。 江门市新会区古典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邓钦昌介绍,自新会第一套明式仿古家具“皇宫椅”仿制成功并销往港澳后,很多人从“皇宫椅”仿制中看到了商机,纷纷摆脱只购销的模式,开始仿制明式古典家具,前店后厂的仿古家具民间作坊应运而生。 初期从事收购、修整、仿制古典家具的都是五邑本地人,他们逐渐掌握古典家具的制作技巧,继承明清家具中的“广作”艺术传统及精巧的工艺手法,以订制形式仿制明式为主的古典家具,由于质优价廉和信誉良好,生意火红,他们在简陋的家居作坊中赚到了当时令人羡慕的第一桶金。当时仿制古典家具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和国外,订制客商以港澳、台湾、东南亚、欧洲等华人为主,也有个别的外国商人。 江门市新会区古典家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余国祥说,“关键是掌握明清时期家具的风格、特式,把我国红木家具制作艺术继承及发扬!”新会的中国古典家具,继承了明清家具中“广作”艺术传统及精巧工艺手法,与“京作”、“苏作”鼎立,闻名海内外。 壮大 企业形成产销链 产值超过30亿元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现在不少的古典家具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有数百工人的专业生产厂家,昔日“收买佬”纷纷变成了今日的企业家。 据市经贸部门介绍,近年来,江门市传统家具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大江—公益展厅加基地模式的古典家具产业带、新会古典家具第一街、五邑古典家具城、新会河北村古典家具产销十里长街为主的全国最大的传统家具产业带。而在我国传统(古典)家具的三大产地(台山、新会、福建仙游)中,我市就占了其中的两席。台山市大江镇获授“中国传统家具专业镇”殊荣,新会区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号。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在深化行业整合、推动产品升级、打造精品家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传统家具行业整体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在江门从事传统家具行业的企业约600家,其中新会区约300家、台山市约200多家,蓬江区、江海区、鹤山市共约100多家。2008年,全市传统家具产业产值高达30亿元,产值多年高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